欧洲陷入能源危机 美国趁机巧取豪夺

2022-10-31 09:30:23

“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赢家:美国经济。”《华尔街日报》日前一篇报道的标题直击现实。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国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制裁的反噬效应愈加清晰显现,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生产成本高涨、物价飙升,企业经营和民众生活困顿,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则乘虚而入,不仅以高价向欧洲国家兜售能源,还把欧洲企业吸引到美国,试图借能源危机捞取最大利益。面对这样的“盟友”,欧洲忧虑和不满日益加剧。 欧洲苦撑 美国渔利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与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但制裁的反噬效应令不少高度依赖俄能源的欧洲国家深陷危机。近段时间以来,欧洲能源密集型行业遭受冲击尤为严重,许多企业因生产成本高涨不得不减产乃至停产。 最近,全球最大锌冶炼企业之一比利时新星公司位于荷兰的工厂停产,荷兰最大铝业制造商代尔夫宰尔达姆科铝业公司同样宣布停产,法国最大铝冶炼企业敦刻尔克铝业公司宣布将削减产量超过20%。欧洲铝业协会已发出警告,能源成本大涨可能给欧洲铝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据业界估算,欧洲粗钢产能过去数月闲置率接近10%;铝和锌的生产减少约50%;化肥行业产能削减约70%。 面对能源危机,多个欧洲国家在出台措施节约能源的同时,一面加大从俄罗斯以外地区进口能源,另一方面迫于成本压力转移产能。“碰巧”的是,上述措施的受益者都是美国。 能源出口方面,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路孚特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出港货船装载的液化天然气达630万吨,其中近70%被运往欧洲。据欧洲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可赚取超过1亿美元利润。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今年二季度利润达17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远超去年同期的46.9亿美元。 产能转移方面,德国《商报》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近期就吸引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荷兰化肥公司OCI大幅削减在欧洲的氨产量,投资数亿美元扩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工厂。全球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公司也宣布削减德国两家工厂一半的产量,计划扩大在得州的业务。 巧取豪夺 引发警觉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眼下正将“欧洲之危”变为“美国之机”,从中攫取利益。 美国是全球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与俄罗斯在欧洲市场有竞争关系。有政治分析师认为,美国制裁俄欧“北溪-2”天然气项目不是为了帮助盟友,而是为了卖出昂贵的美国天然气。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0月中旬的欧盟峰会后曾抱怨,美国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比在其本土市场卖价高3至4倍。 此外,《华尔街日报》分析,钢铁、化肥等企业把生产迁往美国,美国政府政策的诱导起到重要作用。《纽约时报》文章说,当下“只是美国再工业化和经济复苏的开端,因为欧洲的工作岗位大换血才刚刚开始”。美国制造业正经历反弹,企业“岗位正蓬勃发展,就像20世纪70年代一样”。 还有分析说,美国今年8月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或加剧欧洲生产萎缩的状况。该法案为促进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生产提供大量激励措施,包括高额补贴。欧盟官员担心,美国的税收减免将令欧盟处于不利地位,并且促使企业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克劳斯(600579)·恩斯特认为,德国经济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可能成为输家。 欧洲财富和企业生产活动流向美国的情况已引起欧洲警觉。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警告:“欧洲正经历大规模去工业化的风险。”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也批评美国经济霸权,主张双方建立“更加平衡”的经济关系。 一些经济学家和行业人士警告,当下情况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包括一些企业可能不会把生产重新转回欧洲。德国拜尔公司高级主管马蒂亚斯·贝尔宁格说,企业一旦决定在一个新地方投资,国家很难再要求企业回头,企业的决策是着眼几十年的时间跨度。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一篇题为《美国如何摧毁欧洲》的文章评述,欧洲与美国合作对俄罗斯制裁,“反而导致欧洲衰落”。该网站另一篇文章将美国称为“帝国资本主义”,并指出美国“通过剥削其他国家来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欧洲的真正敌人是美国”。

查看详情 >

三季度国内经济复苏的成色

2022-10-31 09:30:23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三季度经济恢复明显好于二季度,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消费重新领衔国内经济复苏 今年二季度,由于受到疫情多点散发的严重冲击,消费拖累当季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随着二季度后半段以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三季度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增长态势。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二季度下降4.6%。前三季度,社零累计同比增长0.7%,较上半年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社零累计同比实际下降2.1%,较上半年实际增速回升1.3个百分点。 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3.9%。从支出法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当季经济增长分别拉动2.0、0.8和1.1个百分点,环比分别上升2.9、0.5和0.1个百分点。可见,当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均进一步增强,只是消费拉动的改善更为明显。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累计同比增长3.0%,较上半年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由于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负转正,前三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1.3%,较上半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26.7%,下降5.4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率为32.0%,回落3.8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率重新跃居“三驾马车”之首,外需贡献率退居次位。 今年以来,中国积极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认真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方专项债,有力推进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制造业投资稳中有升,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增速较前两年同期复合平均增速高6.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6%,高9.2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9%,高1.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社零累计同比增速较前两年同期复合平均增速低3.2个百分点,且绝对增速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5.2个百分点。然而,投资却不是当前经济恢复的主要驱动力,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与支出法中的资本形成统计口径不同。2017~2021年,年度资本形成平均仅相当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4%。二是民间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拖累加大。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2.0%,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0%,降速加快2.6个百分点。三是PPI涨幅较高影响投资的实物贡献。前三季度,PPI累计同比增长5.9%,高出同期CPI增速3.9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扩大有效投资对于当前稳增长的积极意义仍不容低估。前三季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分别为1.2、0.8和1.0个百分点,分别较2015~2019年同期拉动作用回落2.9、1.9和上升1.1个百分点,显示了“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 明年中国经济前景或好于主要发达经济体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新了世界经济展望,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3.21%,明年增长4.44%。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累计同比增长3.0%,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不低于3.75%,就可以达成IMF的预测值。如果中国经济四季度增长4%,则全年有望增长3.27%;如果四季度增长5%,则全年有望增长3.55%;如果全年中国经济要增长4%以上,则四季度同比增速要不低于6.60%。 在新冠疫情持续反弹、美联储激进紧缩、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超预期冲击继续蔓延的背景下,鉴于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0%,基数较低,全年要实现3.5%左右的增长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要实现全年4%以上的增长,预计难度会比较大。当然,无论是前述哪一种情形,今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速都将会低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预期目标。 今年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IMF分别于1月、4月、7月、10月,一年之内四次更新世界经济展望。IMF今年10月份与年初1月份的预测值相比,世界经济增速下调了1.2个百分点,中国下调了1.6个百分点,美国下调了2.4个百分点,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分别下调了1.6、2.3、1.1、1.0、0.6和0.8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美联储9月份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由于生产率持续令人失望的增长以及今年迄今为止劳动力参与率的缓慢增长,美联储工作人员对近期美国潜在产出的预估大幅下调,并预计这种潜在产出的较低路径将在整个预测期内持续存在,预计到2025年底实际产出水平仍将略高于潜在水平。这导致美国出现了低增长、低失业、高通胀的经济现象,是美国通胀韧性较强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的情形有所不同。经济下行伴随着PPI单边下行、核心CPI低位徘徊和就业不充分,显示有效需求不足、负产出缺口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根据IMF的最新展望,对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是4.4%,较今年高出1.2个百分点,对全球、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预测值则分别要比今年低0.5、0.6、0.1、1.9、3.3、1.8、3.4和1.8个百分点。 但是,任何事情,利弊都是相对的。例如,去年美国经济取得了1985年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5.9%,但鉴于上年经济负增长,两年复合平均也仅有1.5%,较中国两年复合平均低了3.7个百分点,与2019年两国经济增速的差异基本持平。今年中国经济恢复不如预期,但基数效应为明年中国经济取得更快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前所述,根据IMF的最新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前景要好于主要发达国家。不过,对此宜保持清醒和冷静。首先,未来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4.4%并非是天上掉馅饼,可以轻松实现的目标。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仍发挥着重要拉动作用,如果明年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甚至陷入衰退,中国应对外需拐点需要内需接棒,这一方面要看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潜力有多大,另一方面要看扩大投资的可持续性如何。其次,即便能够达到前述增长预期值,仍需要观察其与中国潜在产出水平的契合情况,观察是否存在持续的负产出缺口,后者对应着国内就业压力大、需求不充分。所以,我们仍有必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进一步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从去年下半年重提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在某些方面,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超过了2020年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期,M2同比增速处于2016年5月份以来的高点,市场利率也处于近年来甚至史上的低位。到今年9月末,以社融存量调整和M2与年化名义GDP之比衡量的宏观杠杆率,均创下史上新高。 日前,IMF在秋季年会间指出,保持汇率弹性有助于各国做出调整,以适应各国货币政策收紧步伐的差异。但如果汇率变动阻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或)产生了更广泛的金融稳定风险,则可以使用外汇干预措施。受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加大、中美利差收敛甚至倒挂叠加其他因素的影响,今年3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冲高回落,到10月底累计最多下跌10%以上。但是,这既没有引发金融市场恐慌,也没有加大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所以,汇率政策不是货币政策的束缚。相反,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发挥了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拓展了国内货币政策空间,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 尽管三季度国内经济克服多重超预期冲击的不利影响,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而且,如前所述,即便预期明年中国经济前景会有所改善,但经济恢复的势头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为此,今年底乃至明年,仍需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着力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当然,这不仅仅是指必要的降准降息的总量工具操作,还有通过结构性工具使用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包括: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对民营经济和绿色金融的支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体现了兼顾短期和中长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思路。 (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下跌20.80美元,收于每盎司1,644.60美元

2022-10-31 09:30:23

10月29日消息,数据显示美国潜在通胀压力依旧高企,强化了美联储下周将继续大幅加息的市场预期,从而推动美元与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黄金期货连续两个交易日收跌。 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黄金期货下跌20.80美元,跌幅近1.3%收于每盎司1,644.60美元。基于最活跃合约的价格本周收跌0.7%。12月期银下跌35美分,至每盎司19.147美元跌幅1.8%,本周上涨0.4%。 12月钯价下跌41美元,跌幅2.1%至每盎司1,897.20美元,当周跌幅5.4%;1月铂价下跌18.30美元,跌幅1.9%至每盎司949.10美元,较上周上涨1.6%。12月铜期货下跌9美分,至每磅3.429美元跌幅2.6%,创下了1.3%的周跌幅。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下跌1.15美元,至每桶87.93美元

2022-10-31 09:30:23

10月29日消息,市场仍在评估未来原油需求前景与供应紧张等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原油期货价格周五收跌,但本周录得涨幅。 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12月期货下跌1.15美元,至每桶87.93美元跌幅1.3%,本周实现3.4%的周涨幅,为近月合约三周来首次上涨。ICE欧洲期货交易所12月全球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1.11美元,至每桶95.85美元跌幅1.1%,本周累计上涨3.5%;交易最活跃的1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1.07美元,至每桶93.97美元跌幅1.1%。 回到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汽油价格下跌5.5%至每加仑2.8459美元,11月取暖油价格上涨5.95%至每加仑4.4678美元。12月天然气价格下跌3.1%,至每百万英热单位5.695美元。

查看详情 >

大盘维持宽幅震荡 筑底格局尚未改变

2022-10-28 09:30:23

本报记者 林珂 反弹遭遇上档均线明显压制,大盘震荡回调。周四,沪指在3000点整数关口上方高开后持续震荡,午后波动明显加大,最终小幅回调,并在5日均线下方收盘。深成指全日走势同沪指相仿,高开低走并出现明显震荡,同样是收于5日均线之下。截至收盘,沪指报收 2982.9 点,下跌0.55%;深成指报收10750.14点,下 跌 0.63% ;创 业 板 指 报 收2337.25点,下跌1.5%。沪深两市成交量继续小幅放大。 盘面上,互联网、旅游、造纸、酒店餐饮等板块涨幅居前;钠电池、酿酒、工业母机、通用机械等板块则处在板块跌幅榜前列。个股方面,随着大盘调整的再次出现,下跌个股家数开始多于上涨家数。两市共46股封死涨停板,数量明显减少,同时有12股跌停。 虽然大盘在近期短暂反弹后再度回调,但市场情绪已较前期有了明显好转。巨丰财经表示,近期市场情绪再度回升主要有几个核心因素。一方面,尽管美联储加息预期依旧,但美股迎来连续反弹,从情绪上对A股带来提振。至少,美股不出现持续性的走低,也就避免了A股市场的下跌共振。另一方面,市场资金面呈现积极苗头。外资大幅流出后迎来连续净流入,悲观情绪得到缓解。而场内成交突破9000亿元,相比国庆节前最低不足6000亿元来说,短期增量资金入场明显。此外,政策呵护之下,市场情绪也在逐步回升。就市场走势来看,10月以来市场在3000点附近反复,在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之下,中期底部信号不断加强。市场反复磨底,无论是短期的结构性机会还是中期的战略性投资机遇,都已和盘托出。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投资风格,进行适当的机会挖掘。 就短期技术面而言,源达投顾认为,沪指维持宽幅震荡格局,日线上结束连阳走势,再度跌破5日均线,不过成交量并未有效显著放大,说明恐慌情绪并不突出。创业板指午后冲高回落,日线呈现孕线形态,短期也跌破21日均线,注意观察下方2300点附近的支撑。上证50日线也结束连阳走势,短期继续承压5日均线,权重方向不能止跌企稳,也会拖累指数反弹。不过,值得重视的是,科创50继续保持短期均线的多头趋势,接下来需要注意55日均线和144日均线附近的压力情况。 操作策略上,周四指数表现明显减弱,沪指也未成功重返3000点上方,显示市场筑底特征依旧明显。源达投顾建议投资者继续做好仓位控制。鉴于资金依旧围绕有政策支撑的领域反复挖掘,因此可重点留意。

查看详情 >

继续75基点 欧洲央行“疾速”加息

2022-10-28 09:30:23

北京时间周四晚,欧洲央行公布利率决议,欧洲央行连续第二次加息75个基点,将存款利率上调至1.5%,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上调至2%,将边际贷款利率上调至2.25%。这意味着,欧洲央行将在短短的三次会议上累计加息2个百分点。 与全球大多数央行一样,今年全球能源价格暴涨,欧洲央行正在努力控制通胀。9月欧元区通胀率达到9.9%,创下历史新高,更是欧洲央行2%通胀目标的近5倍。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前景愈加黯淡。上个月,欧央行预测,该地区2023年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3.1%放缓至0.9%。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当时警告称,这个冬天经济衰退风险将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欧央行现在“火力全开”快速提高利率,但开始的时间比美联储晚得多。欧央行在7月才进行首次加息,告别了八年的负利率时代。其迟迟不肯行动的一个原因是,欧元区多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大幅上升,主权债务风险也会随之走高,欧洲金融分化风险加剧。而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欧央行推出的反金融碎片化工具 TPI(Transmission Protection Instrument)还尚未投入使用。 毋庸置疑,目前欧元区的经济前景笼罩着极高的不确定性,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飞涨已经严重影响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和通胀。因担心通胀变得根深蒂固,欧洲央行正以有记录以来最快的速度加息。法国巴黎银行表示:“欧洲央行仍处于追赶模式。” 对于欧洲央行后续的政策路径,ING认为欧洲央行会在12月加息50个基点,明年2月再加息25个基点,然后暂缓其加息步伐。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查看详情 >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较快增长 利润结构不断改善

2022-10-28 09:30:23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3%。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装备制造业利润由降转增,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不断改善。 “工业企业营收较快增长,当月利润降幅持续收窄。”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指出,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发力显效,工业经济加快恢复,企业效益逐步好转,9月份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较上月收窄6.0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或减亏,其中14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及以上增长;有25个行业利润增速较上月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转增,占比超六成。 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不断改善。1-9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0.6%,今年以来首次由降转增,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1-8月份回升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1.5%,较年初提高约6.4个百分点。 其中,电气机械行业受光伏设备、储能设备等生产增长带动,利润同比增长25.3%,增速较1-8月份进一步加快4.4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运输设备、仪器仪表行业利润分别增长9.5%、2.3%,均较1-8月份不同程度改善;汽车制造业利润降幅收窄5.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当月利润增长47.4%。 此外,1-9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同比增长4.9%,今年以来首次由降转增,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1-8月份回升0.6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受用电需求增长、煤炭价格涨幅回落等因素带动,利润同比增长11.4%,扭转了持续一年多的下降局面。 展望后市,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国内需求延续复苏态势,一系列纾困帮扶、保供稳价、降本增效、扩大有效需求政策有助于在供给、需求两端提升工业部门经营效益。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也认为,在国际油价下行的大背景下,叠加保供稳价的持续推进,预计煤炭价格大幅上行概率较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还将面临来自成本端以及基数下行的利多,有望继续维持在正增长区间。 不过,朱虹也指出,当前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在下降,企业成本水平仍然较高,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存在一定困难,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恢复面临风险挑战。下一步,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稳经济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巩固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势头。

查看详情 >

央行连日开展大幅逆回购3天累计净投放逾7000亿

2022-10-28 09:30:23

10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4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0%。根据Wind数据,当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全天实现净投放2380亿元。自10月25日起,央行已累计实现净投放7440亿元。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本周央行实现较大规模净投放,主要是考虑到央行上缴结存利润等流动性有利因素的边际效用逐步减弱,叠加财政缴税、地方政府债发行、境外利率环境变化等因素给流动性带来的压力,同时需要宽信贷继续支持宏观经济复苏态势。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规定,10月申报纳税期限截止至10月25日。税期易引发流动性大幅流向国库,造成市场资金面阶段收敛。广发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指出,跨月资金需求可能和税期叠加,放大资金面的波动。 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方面,按国务院要求,5000多亿元专项债务结存限额需力争10月底前发行完毕,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不容小觑。 庞溟认为,整体来看,无论是之前一周的“地量”逆回购操作维持一定净回笼规模,还是本周较大规模净投放,都说明央行在实事求是、适时适度、灵活机动地维护流动性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显示,10月27日,代表市场利率的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为2.0229%,高于政策利率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 多位专家指出,资金利率上行的主因或是金融机构预期转暖带来的资金需求回升,以及财政支出放缓带来的资金投放边际减少。兴业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黄伟平认为,后续资金面大概率将维持宽松,资金利率可能会长期低于政策利率水平。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考虑到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足,在兼顾内外均衡下,央行会通过精细化的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查看详情 >

海外通胀居高不下多国央行轮番加息

2022-10-28 09:30:23

多国央行正在密集加息。 北京时间10月27日晚间,欧洲央行正式宣布,加息75个基点,符合此前市场预期。此次,欧洲央行将存款利率上调至1.5%,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上调至2%,将边际贷款利率上调至2.25%。 当地时间本周三,加拿大央行也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3.75%,这是今年加拿大银行的第6次加息。 目前,世界各地的通货膨胀仍然居高不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表示,旨在控制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正在给全球经济活动带来压力,随着经济放缓和供应中断的缓解,预计全球通胀将下降。 加拿大六度加息 当地时间10月26日,加拿大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即隔夜拆借利率由3.25%提高50个基点,升至3.75%。自今年3月份以来,加拿大央行出于遏制高通胀的目的已经进行了连续六次加息,累计加息300个基点。 加拿大央行还宣布,继续实施“量化紧缩”的政策,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以配合加息政策,进一步缓解通胀压力。 该行表示,加拿大经济继续在需求过剩的情况下运行,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仍然超过经济的供应能力,给国内通胀带来上行压力。 “尽管通胀在过去三个月里有所回落,但价格压力未得到缓解,核心通胀指标和通胀预期保持高位,基准利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加拿大央行行长蒂夫·麦克勒姆称。 欧洲央行“压力山大” 市场此前预计,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下周或将连续第四次大幅加息,即将政策利率提高至3.75%~4%的水平。不过,本周美联储未来暂缓加息信号有所释放,部分美联储官员对激进加息政策表达担忧。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已有包括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在内的多国央行大举开展加息。不久前,自美联储宣布年内连续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后的24小时内,亚、欧、非地区多国央行紧接着宣布加息,高通胀和强美元环境下本币下跌的压力显而易见。 反观欧元区,由于严重的能源短缺,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将收缩。就在上个月,欧洲央行预测,该地区2023年经济增速或将从今年的3.1%放缓至0.9%。 北京时间10月27日晚间,欧洲央行正式宣布,加息75个基点,符合此前市场预期。此前,有经济学家预测,欧央行或将跟随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将欧元区19个成员国的基准利率提高至1.5%,以应对当下严重的通胀情况。 多国通胀居高不下 IMF日前发报告称,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着复杂挑战,因而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自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美国推出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加速发行国债,并投放了巨额的基础货币,随后全球放水带来的影响逐步显现。 “各国央行必须坚持收紧政策,直到通胀持久地回落至目标水平。”IMF强调,应允许汇率调整以反映各种基本面因素,其中包括贸易条件,以及各国货币政策。 “由于美元流动性泛滥,美国股市屡创新高。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连续大涨意味着各国的制造成本也在提高。”有分析人士早前预计,随着通胀持续升温,陆续还会有其他央行跟进加息的动作。 当被问及各国央行将持续加息多久时,IMF总裁表示,就IMF预测来看,各国央行要到2024年左右才能看到货币紧缩行动的积极影响。

查看详情 >

英国央行在动荡中或将坚持“鹰”派立场

2022-10-28 09:30:23

本报记者 刘燕春子 随着英国新任首相苏纳克上任,持续近一个月的英国政坛和金融市场动荡暂时得到缓解。此前受到英国前首相特拉斯以及前财政大臣克沃滕提出的“迷你预算”影响,英国国债市场以及外汇市场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英国国债遭遇大规模抛售,迫使英国央行实施紧急购债操作,以期可以稳定市场投资者的情绪。 英国金融市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主要是由于“迷你预算”中的减税与扩大财政支出政策并未获得市场的认可。而现在,新任首相苏纳克也将提出自己的财政经济计划。如果该计划再度引发市场的强烈波动,这对英国央行来说不会是个好消息。 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认为,在与特拉斯竞选首相期间,苏纳克主张以抑制通胀为主,稳步推进减税政策,在增加国民保险税的同时,提高国民保险的纳税起征收入水平。鉴于苏纳克倾向于采用相对保守的财政政策,市场对英国政府债务负担的担忧将有所减轻,英国央行的独立性和政策的有效性将增强。但如果未来苏纳克政府的财政方案与债务计划依旧未能获得市场认同,英镑汇率下跌、金融市场波动、经济动荡将在所难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古兰沙曾敦促英国政府,确保其税收和支出计划与英国央行的抑制通胀目标保持一致。当地时间10月26日,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确认,原定于10月31日公布的中期财政计划推迟至11月17日发布,比原计划延后了两周半的时间。预计该份财政计划能使英国政府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削减公共支出、降低债务并恢复稳定。 若苏纳克政府采取相对保守的财政政策,市场预计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英国央行所需要的收紧货币政策的强度。苏纳克政府在宣布推迟公布财政计划的决定后,并未引发如特拉斯推出“迷你预算”时的债券市场恐慌性抛售。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场对于英国央行将在11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加息100个基点的预期已经明显下降,但加息75个基点仍是市场的主流预期。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推迟公布中期财政计划可能将令英国央行在不了解计划细节的情况下作出政策决定和经济预测,增加了英国央行货币政策会议面临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英国央行从去年12月就已经开始加息,加息时间甚至要早于美联储。今年8月,英国央行历史性地加息50个基点,9月进一步加息50个基点,目前利率水平已经升至2.25%。在这个紧缩周期中,英国央行一直以来都坚定地保持着“鹰”派立场。英国央行不遗余力地加息令英国利率水平快速上涨。 尽管英国政坛经历了一次大动荡,但对于英国央行的货币紧缩之路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小插曲”。虽然英国央行从去年12月已经开始加息,但英国的通胀水平始终居高不下。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9.4%,并在7月进一步恶化。英国7月CPI同比涨幅达到10.1%,通胀水平突破两位数。而在8月小幅回落至9.9%后,英国9月CPI同比上涨10.1%,回到了7月时的近期高点。其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对英国9月CPI同比增长的贡献最大。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英国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5.8,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48,并创下了2020年5月来的低位;服务业PMI初值为47.5,创下2021年1月以来新低。尽管经济的放缓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但疲软的英镑叠加能源高成本仍在推高通胀,增加了英国央行进一步大幅加息的可能性。 尽管英国央行已经意识到了抗击通胀将不可避免地伤害到英国经济的复苏,但从实际行动上看,英国央行已经将政策的天平偏向了抗击通胀的一端。今年7月,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在一次讲话中表示,让通胀水平回到2%的目标,对英国央行而言“没有如果,也没有但是”。让通胀率可持续地回到2%的目标仍然是英国央行的绝对首要任务。但同时应认识到,在高通胀和增长疲弱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取舍。 英国央行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但目前英国的通胀水平远远超过这一目标,这意味着英国央行不得不继续加息,而变数在于英国央行是否将因英国经济存在陷入衰退的风险而放缓加息的脚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0月26日表示,为应对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各国央行应进一步提高利率。IMF预测,到2024年的某一时间点,各国央行才能看到货币紧缩行动的积极影响。而这个积极影响不会很快出现,需要一些耐心。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